您现在的位置是:良泽快讯网 > 休闲

蜀王府动物遗存佐证:古代成都人就爱吃兔儿肉

良泽快讯网2024-03-29 07:12:37【休闲】3人已围观

简介  7月22日,成都城市考古研讨会发布了东华门遗址一系列的考古发现、收获及重要意义。  从2013年至2019年7月,为配合“天府文化中心”项目的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青羊区东 [综]宇智波族兄

  7月22日,蜀王成都城市考古研讨会发布了东华门遗址一系列的府动考古发现、收获及重要意义。物遗[综]宇智波族兄

  从2013年至2019年7月,存佐为配合“天府文化中心”项目的证古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代成都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青羊区东华门街至成都体育中心一带,爱吃开展了连续多年的兔儿考古工作,发掘出大面积的蜀王古代城市遗存。东华门遗址考古领队易立介绍,府动这些城市遗存中,物遗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存佐分别是证古:秦汉六朝大城生活区、隋唐至两宋摩诃池池苑园林区、代成都人明代蜀王府宫城建筑群。爱吃

  明代蜀王府宫城建筑群

  明代蜀王府,即明代蜀藩王的府邸,旧址位于今成都市中心城区。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正式下达了在成都修建蜀王宫殿的诏令,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竣工,前后营建近9年。

  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蜀王府先后生活过的[综]宇智波族兄蜀藩王共计10世13王。蜀王府在明代历史上曾出现两次宫墙颓坏,三次火灾,经过两次维修,但未遭大的损坏。明末张献忠攻陷成都,建大西政权,曾一度据王府为宫,清顺治三年(1646年)遭毁灭性破坏,存续时间长达256年。

  蜀王府“后花园”

  有一宽18米河道

  易立介绍,东华门遗址发掘的蜀王府建筑群,主要由城墙、道路、河道、凸台、踏道、桥梁、木构建筑、水池、台榭、码头等各类设施组成。

  在这里,一条人工开挖的河道逐渐显现,将历史从蜀王府遗址深处揭开。该处河道最宽处约有18米,窄处约有10米左右,东西延伸长达80余米,南北延伸超过200米。河道一侧,有一水池,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中间设有方形小岛,应为台榭建筑。

  “最初我们对河道的性质并不明确,直到对体育场内部考古发掘时,发现河道往北一直延伸至体育场内部,并与遗址中发现的大水池相接。”易立说,根据其平面布局和建筑组成结构,考古人员推测,其应为蜀王府内的一处“后花园”。

  文献记载,蜀王府有“左花园”和“右花园”,按照对应的理解,一处花园设于东边,一处花园立于西边。此次发掘的是蜀王府东侧,其对应的应为“左花园”。

  在东华门遗址东侧,考古人员发现了蜀王府宫墙遗址。易立介绍,蜀王府内外有两道墙,其中外侧墙称为萧墙,内侧墙称为宫墙。考古发掘中重现天日的,便是位于内侧的宫墙。

  据介绍,东侧宫墙由于破坏较为严重,目前仅揭开基础部分。从其建筑结构看,该墙的建筑规模应十分宏大,展现了蜀王宫“非壮丽无以示威仪”的建筑理念。”

  出土上万瓷器残片

  鸟类遗存的数量大

  遗址中,出土遗物包括陶瓷器皿、建筑构件、铁器、木料、动物骨骼、植物果核等,其中的几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瓷器,为明代宫廷瓷器中罕见的精品。

  其中,出土瓷器残片超过1万件,包括杯、盘、盏、瓶等类型。“目前看来,蜀王府遗址是全国明代藩王体系中,出土瓷器最为丰富的地点。”易立介绍,此前明代藩王瓷器主要是墓葬出土,数量较少,而此次蜀王府遗址出土的大量瓷器,能够反映当时蜀王府内部的瓷器使用面貌。“这其中民窑瓷器占到了99%及以上,还有少量精美的官窑瓷器,其获取途径可能是皇帝赏赐,也可能是私下通过某种渠道从景德镇的御窑厂获得。”

  另一件令人惊喜的发掘成果,则是出土的动物遗存。据介绍,此次出土动物遗存共68978件,根据动物考古分析结果综合来看,鸟类遗存的数量远大于哺乳动物,这可能体现出先民对食用鸟类动物的喜好倾向。哺乳动物中,猪科动物的可鉴定标本数是最多的,说明猪在先民的饮食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兔科动物的可鉴定标本数仅次于猪科动物,说明它们在先民的饮食中也占据了比较高的地位。这与成都地区现今喜爱食用兔的饮食习惯是相对应的,可能是一种一脉相承的饮食习俗。

  隋唐至两宋摩诃池池苑园林区

  摩诃池,又名龙跃池、宣华池、宣华苑,是隋唐至两宋时期成都城内著名的池苑园林景观。池开凿于隋代,相传为蜀王杨秀(573-618年)修筑成都子城的取土处,池名得自梵语。

  摩诃池面积近900亩

  曾是宴饮和游玩去处

  “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宋代诗人陆游所作《春日游摩诃池》,描绘了暮春时节,摩诃池畔游人如织,一派绿围红绕的景象。此次考古发掘成果中,摩诃池面貌被进一步厘清。

  唐代中叶以后,此池声名渐起,已为城内一大胜景,是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宴饮和游玩去处。除却园林景观的功能外,摩诃池亦为唐代成都全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用水保障。五代前蜀立国于成都,王建改摩诃池为龙跃池,王衍又名宣华池、宣华苑,大兴土木,环池修建宫殿,一度成为皇家园林。

  后蜀孟昶在位时,于宣华苑广植牡丹,故又名“牡丹苑”。两宋时期,尽管摩诃池的范围已开始缩减,但仍不失为城中一大盛景,名仕往来者依旧络绎不绝。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营建蜀王府,填池以做基础。东华门遗址发掘的摩诃池池苑园林,建筑年代从隋唐至两宋,延续600余年,主要有池岸、步道、庭院、殿基、沟渠、水井、小型水池等,还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皿和建筑构件,基本展现了池苑东岸一带的建筑格局面貌。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情况,易立推测,摩诃池面积应接近900亩,大致北至羊市街、东至东华门街、南至天府广场、西到东城根街。

  秦汉六朝大城生活区

  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张仪、张若等筑成都城,其中大城为蜀侯、蜀相、蜀守治所,此后的两汉六朝时期,大城一直为成都的政治中心。

  发掘出排水沟水井等

  这里曾是核心生活区

  除了明代蜀王府宫城建筑群、隋唐至两宋摩诃池池苑园林区,秦汉六朝大城生活区的发现也是此次考古发掘成果的重点内容之一。

  东华门遗址约处在大城的中部偏东,发掘出土了排水沟、水井、灰坑等,以及大量的陶质器皿、瓦当、筒瓦、板瓦、钱币等生活遗物,与当时城内高等级的衙署府治或宫室殿宇等建筑物存在密切关联。

  易立介绍,近几年的发掘,不断对此三大块内容有新的补充。“东华门遗址的发现,充分表明这里自战国末年以来,即为张仪所筑大城的核心生活区,证实了以往仅见于传说或文献记载之‘摩诃池’的确切存在。”

  他说,尤其是隋唐至两宋摩诃池池苑园林和明代蜀王府宫城建筑群,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工艺精良考究,为研究长达2300余年的成都城市史提供了珍贵参考依据,是考察成都古城形态及其演变进程的文物窗口和时空坐标,同时也是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与文脉所在。

  新|闻|链|接

  将东华门遗址打造成文化地标

  近日在成都举办的“城市考古发掘技术和遗址保护技术培训班”上,中意专家一道对东华门遗址本土保护与展示利用进行了讨论。专家认为,东华门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方案设计,应致力于将遗址打造成成都市最为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并作为成都市创建世界文化名城的支撑项目来认真对待。


很赞哦!(138)